您现在的位置:国恩寺>> 国恩寺>> 朝圣向导>> 讲经说法>>正文内容

星云大师谈人生弘法利生

2009年03月12日
点击数:    【字体: 】  
 
共11页 您在第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500个字符

 五、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重视随缘的生活才能随时自在,重视不变的生活,才不会产生波动不已的恐惧.

    怎样生活

    我们可曾反省日常的生活,是怎么样过的?生活要有计划,诸如经济、作息。怎样生活

    我们可曾反省日常的生活,是怎么样过的?生活要有计划,诸如经济、作息。甚至是在家中的一举一动等,都要有计划。凡事一有了计划,都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充满苦乐、有无、顺逆、穷通、得失,起伏无常,在起伏不定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来适应呢?

    第一、要随遇而安——在随遇而安的生活里,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甚至光荣也好,侮辱也好,都不要太计较穷通得失、顺利有无,遇到什么都能接受,都能安住,就是随遇而安!

    第二、要随缘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早或晚,或和好人相处,或与坏人为伍,或占便宜,或吃闷亏。在这善与不善的因缘里,我们要随缘生活。

    第三、要随心自在——我们的心在生活里要感到自在,不起差别爱憎的念头,就像观音菩萨叫观自在。观人自在,是说我的心看人很自在;观事自在,我看一切事很自在;观境自在,我对一切境界都很自在。所以,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自在中。

    第四、要随喜而作——不要苦苦恼恼,心不甘情不愿地工作,应抱着充满欢喜、乐趣的心情去工作,生活自然就会美好。

    我们应该怎么样生活呢?有下列四点:

    第一、要随遇而安。

    第二、要随缘生活。

    第三、要随心自在。

    第四、要随喜而作。

    生活的态度

    一个人,每天离开不了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应该怎么样呢?

    第一、重于物质也要重于精神——因为有了衣、食、住、行的物质,跟着就要想到精神的生活,要追求知识,要读书,要爱情。有了知识以后,又再要求艺术的生活。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我们要有美感,要音乐,要绘画,有了艺术的生活,就想有信仰的生活,就是要超越。因此我们有了物质的生活,更要有重于精神的生活。

    第二、重于言说也要重于修行——我们要重于言说的生活,更要重视实践的生活。有语言,人和人之间才能交流、沟通,但光靠语言的协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实践。比方说,你讲慈悲喜舍,但当你面对芸芸众生时,真能做到吗?在气恨之时,真能去除嗔心吗?

    第三、重于随缘也要重于不变——在佛教里常听到两句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重视随缘的生活才能随时自在,不会有过分希求的痛苦。但也要重视不变的生活,才能不变原则,不产生波动不已的恐惧感.

    第四、重于世乐也要重于法乐——信佛学佛,不是为了受苦而来的;信佛学佛,是为了追寻快乐而来的。因此,我们追求世间的快乐,诸如养花莳草、旅游娱乐的世乐,但更要有增长见识、听闻佛法的法乐。世乐是一时的、短暂的,而法乐是追求真理的快乐、禅悦的快乐,是永恒的、长久的。

    我们每日生活的态度是;

    第一、重于物质也要重于精神。

    第二、重于言说也要重于修行。

    第三、重于随缘也要重于不变。

    第四、重于世乐也要重于法乐。

    自在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天同样拥有二十四小时,有的人活得很惬意,有的人过得很苦恼。为什么同样的日子,会产生快乐与烦恼的不同感受呢?主要在于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如何面对生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有四项建议给各位参考:

    第一、对感情要不执不舍——经常有人问:“人怎么会来到世间上的呢?”人是从情爱而来的!佛教讲人叫做“有情众生”,人既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每个人皆离不开感情生活。纵然如此,我们对感情也应该要能做到不执不舍,也就是中庸之道,既不过于执着,为情所困。也不要舍弃感情,最好把感情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这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第二、对五欲要不拒不贪——五欲:财、色、名、食、睡,乃是人类五种基本的欲望。对于这五种欲望,我们既无法完全舍弃,却也不能过分地沉溺、纵欲。最好抱持既不排拒,也不贪求的态度,就像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才是我们对五欲应有的态度。

    第三、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在这个世间上,难免有顺境有逆境,不管是苦是乐,我们应该要随遇而安、随缘生活,千万不要有消极厌世的逃避心理,也不要有希求“长生不老”的妄想。

    第四、对生死要不惧不迷——有人说人生如战场。在人生的旅途中,的确有许多的关卡要过,所谓名关、利关、生死关,关关难过。有的人在面对生死时,心生畏惧、迷惑,那是因为不能体悟生命的真谛。假如懂得生死一如的道理,便不再对生死感到畏惧、迷惑,一切就能自由自在了。

    如何求得自在的生活?就是:

    第一、对感情要不执不舍。第二、对五欲要不拒不贪。

    第三、对世间要不厌不求。第四、对生死要不惧不迷。

    如何过一日生活

    禅宗说:“日日是好日”,我们要把每一天过得很实在,今天把今天过好,一月把一月过好,才会一年一年地过好;一年一年地过好,才会一生都过好。我们如何过一日的生活?我有四点意见;第一、每日说好话——一天当中,你自己盘算一下,你说了多少的好话?过去袁了凡先生,他每天都用“功过格”检讨自己的功过,反省一天之中有多少功德过失,并且老实做记录。比方说:我们每天跟人家讲话:“你早!你好!”就是好话;“谢谢你、对不起。”这就是好话;“我有什么能为你服务吗?我想为你尽一点心力。”这都是好话;或者你见到一位太太,赞美她的家、赞美她的儿女、赞美她的丈夫;你见到一个学生,你赞美他的老师、赞美他的学校;你见到一个公务员,你赞美他的同事、他的长官。你能每日多说好话,就有个美好的一日。

    第二、每日行善事—一一天当中.你做了多少好事?比方说:看到垃圾,能去整理干净;交通混乱了,我去维持秩序;我到哪里,都给人一些服务,给人一些帮忙,我每日行好事,就是充实的一日。

    第三、每日常反省——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反省自己的功过多少?我今天讲的话适当吗?我今天做的事都做得周全吗?我今天有什么伤害了别人吗?你能常反省,就会改过迁善。

    第四、每日多欢喜——我们一天当中,如果都是忧愁满面,都是非常地烦恼,日子会很难过。假如每日多欢喜:我吃饭的时候,感觉饭很好吃;我睡觉的时候,感觉到很美好地休息;我会客的时候,感觉很有人缘。你每日多欢喜,日子就很好过了。

    所以,怎样过一日的生活呢?就是:

    第一、每日说好话。

    第三、每日行善事。

    第三、每日常反省。

    第四、每日多欢喜。

    快乐之道

    追求快乐,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拥有财富、健康,乃至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却独缺快乐,生命将失去意义。所以拥有快乐,可以说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如何拥有快乐?

    第一、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任何人都有烦恼,但是千万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因为这样只有徒使自己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并不能解决烦恼,白天纵有不满意的人事困扰,到了睡觉的时候,至少要把它放下,不要带到床上。上了床,就要好好地、安安静静地睡觉,睡眠充足,身体健康,快乐就会随之而来。

    第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人和人之间,总会有—些芥蒂、不满意。但不要把今天的仇恨留到明天,甚至牢记在心,耿耿于怀。佛经上说出家人“无隔宿之仇”,也就是说不要留滞任何仇恨在心中。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仇恨,不但交不到好朋友,也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

    第三、不要把爱心纵容邪恶——邪恶是不正当的,如果你用爱心去包容邪恶,那就铸成大错了。

    第四、不要把慈悲施予非法——我们对人要慈悲,指的是对正当的人、正当的事情要慈悲。至于对非法的人、非法的事则不能纵容,不能施予慈悲,否则就失去了慈悲的意义。慈悲要有智慧,要能分辨是非、好坏,才是真慈悲。

    快乐之道有四点:

    第一、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

    第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

    第三、不要把爱心纵容邪恶。

    第四、不要把慈悲施予非法。

    离苦之道

    人人都希望幸福快乐,不希望有烦恼痛苦。远离烦恼痛苦有四个方法:

    第一、要明因识果——我们的痛苦其来有自,比方说:贪爱美食,吃得太多,肚子就会胀痛;欺负别人,别人当然也会欺负我们,彼此都有因果关系。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菩萨懂得因果,知道种子播下,一定会结果,所以菩萨不随便造作恶因。然而众生愚痴,不怕造因,于是杀人、窃盗、抢劫、绑票,坏事做尽,等到恶果现前,受法律制裁,锒档下狱时,悔之已晚!所以要远离苦恼,就要明因识果。

    第二、要谨言慎行——古德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又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切的灾殃祸患,往往是由于一句话不小心伤了别人所造成。虽然有时是无心的,有时是无意的,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要处处小心,不要刺伤别人,打击别人,给别人难堪、这样就不至于有不好的结果了。

    第三、要防非止恶——所谓防非止恶就是四正勤中“已作之恶令息灭,未作之恶令不生”。也就是社绝恶行、防患未然。一个人如果能时时自我观照,不做坏事,不生起非分的心念,便能止息诸恶,而不致招惹苦果。

    第四、要摄心正念——佛经上说,众生每天在举心动念之中,无非是罪,无非是业,只因心念微细,不容易察觉,因此任凭它带着我们造作种种恶行而不自知。因此我们要谨慎照顾我们的心念,要用般若心去摄伏贪欲,用慈悲心去化解嗔恨,用清净心去修养我们的言语行为。

    所以,离苦之道是——

    第一、要明因识果。第二、要谨言慎行。

    第三、要防非止恶。第四、要摄心正念。
 

共11页 您在第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500个字符
上一篇: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03-12 ]
下一篇: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 03-12 ]
热点图文
近期更新
寺内图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