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恩寺>> 国恩寺>> 朝圣向导>> 讲经说法>>正文内容

星云大师谈人生弘法利生

2009年03月12日
点击数:    【字体: 】  
 
共11页 您在第10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8826个字符

 

八、永恒归宿

    八、永恒归宿涅槃是不生不灭,超越时间和空闲,泯除人我的对待,不在生死中流转,是圆满、永恒的生命。

    什么是佛道

    所谓“佛道”,就是佛教的真理。什么是佛教的真理?我提出四点意见:

    第一、自由业力是佛道——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教不讲究由一个神明来控制自我,不主张另有天神赏赐我们的善恶,赏赐我们的好与不好。佛教主要是在讲究人的行为,主张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就是“自由业力”。每一个人做了好事的因,自然会生出好的业果,所以业力是非常自由的,它没有什么特殊,没有什么权威,所谓自作自受,就是佛道。

    第二、缘起中道是佛道——佛教讲究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关系,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所以不只说生不只说灭,不仅仅说有说无,它完全是一个中道。体解缘起中道的本性,就是佛道。

    第三、民主平等是佛道——现在我们讲求民主,佛教的教理最民主,人和佛没有大小的分别,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人是还没有觉悟的佛。人和佛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所谓生佛平等、男女平等、智愚平等,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种民主平等的思想就是佛道。

    第四、无我超越是佛道——每一个人都执着自我,因为执着自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世界,就有人我对待,就有是非得失。假如无我,超脱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超越了一切而无相,那么世界大同,人我一如,就是真正的佛道了。

    所以说,什么是佛教的真理?就是:

    第一、自由业力的佛道。

    第二、缘起中道是佛道。

    第三、民主平等是佛道。

    第四、无我超越是佛道。

    道在那里

    常常听人说:他要修道、学道。但道在何处?道不一定在佛祖那里,道也不一定在出家人那里;道应该是在每一个人的眼前,每一个人的身边,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自己要有道。要有什么道呢?

    第一、学习接受,是自我充实之道——现在的青年学生,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有进步,有些人读书没有进步,原因何在?在于他没有学习接受,台上老师讲课,他在台下神游;父母说的经验谈,儿女并没有受教;长官讲的连篇道理,他也没有接受。所以,一个人要自我充实,要自我进步,要自我有道,在学习的时候,就必须要接受,认真地听讲还要听得透彻。佛教中有言:“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意思是听了以后要思,思了以后还要修,所以这个接受就有道。

    第二、想当然尔,是自在安忍之道——现在的人,有好意见时总是唱反调;但一个有为者,老师骂他、打他,他会觉得理所当然,因为这是教育;父母责怪他,长官批评他的种种不是,他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就是自在安忍之道。

    第三、凡事忍耐,是自由快乐之道——一切事情都要忍耐,忍耐就是力量。现今,有的人就是不能忍耐,即使是一点点不顺意也叫苦连天,也要反弹,因此他就不能自由快乐,不能担当。

    第四、赞美别人,是自已善缘之道——常说好话,赞美别人,人家喜欢,自己也欢喜。所以赞美别人,自己就有道,就是结缘之道。

    道在那里?

    第一、学习接受,是自我充实之道。

    第二、想当然尔,是自在安忍之道。

    第三、凡事忍耐,是自由快乐之道。

    第四、赞美别人,是自己善缘之道。

    何谓佛性

    何谓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性能。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性能,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开悟,悟道以后,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什么是如来的佛性呢?就是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性能。任何东西都有性能,性能好价值就高;人也有性能,比方说我能苦能乐、能忙能闲、能早能晚、能饱能饿:表示性能很好。因此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性能;甚至于将来都可以成圣成贤、成佛做祖。何谓佛性呢?

    第一、处凡愚而不减——虽为凡夫,处在愚痴的人生里,佛性并没有减少,而且是人人本具、个个不减的。

    第二、在圣贤而不增——对佛、菩萨而言,佛性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是已觉悟的人,而人是没有觉悟的佛。觉悟有先后,但佛性是平等的。

    第三、住烦恼而不乱——人在烦恼里,尽管有是非人我,佛性却丝毫不乱。就好像黄金,你把它做成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甚至于金筷子、金碗、金手表,虽然千差万别,可是黄金的本性是不变、不乱的。所以我们人尽管在五趣六道里面流转,驴腹马胎,佛性仍不乱不变的。

    第四、居禅定而不寂——在禅定里,佛性是朗朗光照,如明镜能照见万物,不失功能。

    每一个人本自具足的佛性是什么?

    第一、处凡愚而不减。

    第二、在圣贤而不增。

    第三、住烦恼而不乱。

    第四、居禅定而不寂。

    障道的因缘

    障道的因缘,就是我们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碍。读书遇到障碍了,交朋友遇到障碍了,留学遇到障碍了,创办事业遇到障碍了,甚至于要建一栋房子,要买一个家具都遇到障碍了,连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碍了。障道的因缘在哪里呢?有四点:

    第一、口说不行——真正障碍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外来的障碍力量有限,自我障碍的力量很强大。口说不行,常常说,说了又不做,说久了以后人家不相信你,这时候就是障道了。

    第二、心想谄曲——你心里所想的,都是打别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点利益。这种谄曲不正的心,别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涂的。他会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谄曲,他当然不要和你来往。

    第三、身行恶事——你如果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记录,交朋友没有信用,自私、见利忘义,甚至做过很多非法的事情,当然别人就不愿跟你合作,不跟你来往,所以身行恶事也是障道的因缘。

    第四、人我计较——你和人相处,和人合作,和人创业,不要锱铢必较。你计较很多,人家当然不愿跟你建立太密切的关系,很多好因缘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坏了。我们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缘,就永远有障碍。

    所以障碍我们因缘的是:

    第一、口说不行。

    第二、心想谄曲。

    第三、身行恶事。

    第四、人我计较。

    皈依的认识

    近年来信仰佛教的风气很盛,多少人来到佛门,皈依了三宝。皈依三宝是皈投依靠三宝的意思。皈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皈依不是吃素斋、不是受戒约束、不是剃度出家——皈依是表示我信仰佛教,假如没有经过皈依这个仪礼,只是拜拜、烧香,都不算佛教徒,只能算是一个佛教的尊敬者。做一个佛教徒,必须经过皈依的程序。

    皈依不是吃素,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

    皈依不是受戒,皈依没有什么戒条约束,假如有,也是说我信仰佛教,我不改变信心。与五戒、菩萨戒都是不相干的。

    因此,皈依不是吃素、不是受戒,当然更不是出家。

    第二、皈依不是皈依神、不是皈依师父、不是酬谢报偿——皈依之后,仍然可以拜神,例如妈祖、城隍、关公、仙公等,那是一种恭敬。我们对不同宗教的人不是也握手、敬礼吗?所以神是可以拜的,但并非皈依。

    皈依三宝时,主持皈依的法师师父只是给我们做个证明的师父,证明我们是三宝弟子、是佛教徒。因此,皈依不是拜师父。

    皈依不是为了要酬谢、感恩神明,而是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所以不能随便。

    第三、皈依不是一时的、不是只一次的、不是一皈依的——不能说只皈依佛,就不皈依法,不皈依僧;皈依是皈依三宝,是佛、法、僧一体皈依。皈依更是终生的信仰,一生以佛陀的教法为依归,做一个健全的佛弟子。

    因此,我们对于皈依的认识,应该是:

    第一、皈依不是吃素斋、不是受戒约束、不是剃度出家。

    策二、皈依不是皈依神、不是皈依师父、不是酬谢报偿。

    第三、皈依不是一时的、不是只一次的、不是一皈依的。

    涅槃是什么

    涅槃这两个字,很深奥,一般人不容易了解,以为涅槃就是死亡的意思,这是错误的。涅槃就是人不死亡,才叫做涅槃。涅槃是不生不减,没有生死,超越时间和空间,泯除人我的对待,不在生死中流转。涅槃,是一种不生不死的境界,是圆满、永恒的生命。我们每天修行、精进,就是为了证悟涅槃。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道,就是证悟涅槃的境界——不生不死的境界。涅槃的真正意义是:

    第一、是佛教追求本源的真理——涅槃是个真理,是我们的本源,是我们的真心,是诸佛如来的佛性。

    第二、是人类探究永恒的价值——我们都希望生命不只是几十寒暑,而是永恒的。色身有生老病死,可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却是永恒的,没有生死的。涅槃,能让我们探究永恒的价值。

    第三、是快乐幸福的终极归宿——我们所向往的快乐、幸福,与世俗的快乐、幸福是相对的;世俗的幸福是染污性、短暂性、交易性,是不究竟的,涅槃就是清净的快乐、幸福,是我们圆满的归宿。

    第四、是常乐我净的美满境界——涅槃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圆满人生。

    所以涅槃的意义就是:

    第一、是佛教追求本源的真理。

    第二、是人类探究永恒的价值。

    第三、是快乐幸福的终极归宿。

    第四、是常乐我净的美满境界。

    无常的价值

    在一般人生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没有意义的。但从另一层面来看,无常实际上是蕴含着积极奋发的思想。所以,对于无常的价值,我们应该有如下的几点看法:

    第一、带来希望的人生——无常的定义是: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所以它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它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譬如现在我贫穷,没有关系,贫穷是无常的,我可以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一旦我有钱了,我也知道要好好惜福,因为我知道无常,如果不好好爱惜,千万金钱也会随流水而去。在情感上,你爱我,我会珍惜,你对我不好,没关系,我来改善不好的前因,未来我们就有希望结成善缘。

    第二、具有自由的精神——无常的另一个定义是: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可以从改变处世的方法等种种改变上来扭转原有的命运,这种改变,是我能,你能,大家都能的。因为无常是人人平等的,无论你是国王大臣,还是贩夫走卒,无常一样跟你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坏,可坏可好,这是很平等的。

    第三、否定神权的控制——人活着,最苦恼的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权控制,很容易把自己的未来交给神权去主宰。但是如果明白无常的道理,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就能脱离神权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缘的主人。

    第四、破除定命的论调——刚才说过,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只要我们心好,只要我们不侵犯别人,而又能广结善缘,无常亦能使乖舛的命运转好。

    所以无常的价值,就是:

    第一、带来希望的人生。第二、具有自由的精神。

    第三、否定神权的控制。第四、破除定命的论调。

    善知识的条件

    一个人找老师,一定要找好老师;交朋友一定要交有德的朋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对象都能影响我做善事、发善心,这就是值得我们交往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条件有四:

    第一、要有悲悯的心怀——所交的朋友、老师不但要有慈悲心、怜悯心,而且要有入俗的心怀,有普利的胸怀,对我都讲些让我向上、向善的话,勉励我为圣、为贤。

    第二、要有正直的性格——所交的朋友、所找的老师如果是谄佞、不正直,就是不好的朋友。好的师友必须要有真心、直心,《维摩经》里讲“直心是道场”,诚实、正直才是善知识。

    第三、要有明辨的慧巧——我的朋友、老师要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有权衡轻重的慧巧。如果我的朋友、老师或与之有交往者都无法做到上述的条件,那我与他相处必定也受影响。

    第四、要有公正的态度——朋友、老师的做人、处事,要能公正、公平,所有一切都能公开,我和这样的朋友来往,必定受其利。即使没有朋友的相助,自己本身也要努力做到这种善知识的条件。

    因此,善知识的条件,就是:

    第一、要有悲悯的心怀。

    第二、要有正直的性格。

    第三、要有明辨的慧巧。

    第四、要有公正的态度。

    出世的思想

    我们常听说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再办入世的事业。什么叫“出世的思想”呢?

    第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人生非常短暂,岁月总在我们的疏忽问一去不回,千万不要误以为孝顺父母,报答恩情来日方长。人不能醉生梦死,对于人生,如果有无常的警觉,什么事就应立即去做,不延迟,以出世的思想来增加我们入世的精神。

    第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物质会引起我们的欲望,让我们生起贪念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所以被物质引诱,苦海愈陷愈深。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有不受物累、不被物质束缚的出世思想,如此才能更放开胸怀,为国家、社会、人类谋取幸福。

    第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由于情爱的执着,所以就有许多感情上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我们能把爱情升华,以夫妻相爱的感情来爱我们的父母、朋友,乃至社会、国家,那么,因情爱所产生的问题自然就会减少。私爱越淡,对社会国家的大爱就会增长。

    第四、对自己要有不满的要求——人常常是苛责别人,原谅自己的。如果反过来对自己有不满的要求,觉得自己不清净、不慈悲,觉得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就会更加发愤上进,更能为别人设想。

    所以,出世的思想,有四点要明白:

    第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

    第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

    第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

    第四、对自己要有不满的要求。

    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现代人常好奇地想学神通。神通虽然有,但最好不要学,更不能有神通,因为一般人有神通是不利于己的。例如:我现在没有他心通,你批评我、怨恨我,我不知道,我仍然对你很好。相反地,我有了他心通后,知道你心里对我很不满意,我的日子也不好过。

    又如,我明天会死,因为我不知道,所以今天我活得很快乐;现在有了宿命通,预知二十年后会死,三十年后会死,就活得很不安心。所以有了神通,不一定很好,重要的是我们对神通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

    第一、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不是了脱生死的究竟之法,它不但不能增进道德、脱离苦恼,不慎使用,有时反而成为进趋解脱之道的障碍,俗话说:“淹死会水的,打死会拳的。”不要以为神通是万能的,有了神通就可以万事无恐。

    第二、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世间上,最大的力量不是神通,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你纵有再大的神通,可是终究敌不过业力,如神通第一的目键连,就遭到被外道杀害的业报。所以,业报来的时候,神通也没用。

    第三、神通比不上道德——初学佛法的人往往对一些神奇怪异的事情,兴趣特别浓厚,而忽赂了更重要的道德修养,其实智慧的显发要透过甚深的禅定工夫,而禅定工夫的培养,有赖平日持戒的严谨,因此学佛应该从道德、慈悲入门。

    第四、神通及不上空无——神通是从有形有相上求,而般若的空理无所不遍,无所不在,只要在生活中拥有船若智慧,懂得空诸所有、可以放下一切,可以无我,不计较、不执着,终生受用不尽。

    因此,佛教对神通的看法有四点:

    第一、神通非究竟之法。第二、神通敌不过业力。

    第三、神通比不上道德。第四、神通及不上空无。

    禅门宗风

    今天我们把禅门的宗风,简略地介绍给各位:过去的名山大丛林,一家有一家的宗风;禅门的禅师,也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风格。什么是禅门的宗风呢?

    第一、赵州茶香醇醇——过去有一位赵州禅师,你去参访他,他一见到你,就叫你“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扫地去”。比方你问:“禅师!如何是道?”他说:“你去吃茶。”吃茶就是道。你问如何开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么是道?什么是悟?一律“吃茶去”,意思是说要你不要离开生活,在生活里悟道。人离开了生活,哪里有道?哪里有禅?他用吃茶表示:生活里有禅,平常心里就有道,在穿衣吃饭的平常生活里才好修行。

    第二、云门饼甜蜜蜜——你到云门禅师那里去,他都供养你一块饼,管你老少贤愚,他都是一块饼。这一块饼甜蜜蜜,也是告诉你:所谓道也好,禅也好,你不要只看表面,你要透彻到里面去,像他给你的饼,里面有甜蜜蜜的心意。道,也在我们的内心,那内心的证悟就是甜蜜蜜的滋味!

    第三、德山棒火辣辣——你去参访德山禅师的时候,他一见到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棒打上来,很多人被打得莫名其妙:我犯了什么错?一棒子打得人火辣辣的啊!对!他就是用这一棒来告诉你:你要当下承担,你不可以用常情去追求道,你要在心里面懂得一个回转。

    第四、临济喝情真真——你一见到临济禅师,他就大吼一声。这一吼,给你一个警醒,让你找到另外的世界,让你知道禅门的宗风,要用广大的心态去认识,要用超越的性格来包容,来接受。

    所以禅门的宗风,就是:

    第一、赵州茶香醇醇。

    第二、云门饼甜蜜蜜。

    第三、德山棒火辣辣。

    第四、临济喝情真真。
 

共11页 您在第10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8826个字符
上一篇: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03-12 ]
下一篇: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 03-12 ]
热点图文
近期更新
寺内图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