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恩寺>> 国恩寺>> 佛事动态>> 佛教新闻>>正文内容

宝岛“走基层” 张志军获台媒点赞

2014年07月03日
点击数:    【字体: 】  
 

宝岛“走基层” 张志军获台媒点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28日晚回到北京首都机场,结束了4天3夜的台湾之旅。张志军此行四分之三的时间在“走基层”,至少和台湾当地民众有12次以上面对面互动。 昨天台湾主要报纸

宝岛“走基层” 张志军获台媒点赞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28日晚回到北京首都机场,结束了4天3夜的台湾之旅。张志军此行四分之三的时间在“走基层”,至少和台湾当地民众有12次以上面对面互动。

昨天台湾主要报纸均对张志军此次“沟通之旅”“倾听之旅”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对于张志军此访最后一天由于受到一些“台独”分子干扰而改变行程,岛内主要媒体均表示遗憾,同时纷纷刊文呼吁各界应该认真反思待客之道,好好学习如何“聆听对方”。

盘点

访台三大成果增加政治互信

28日,张志军结束了4天3夜的访台之行,这是国台办主任历史上首次访问台湾,正如张志军所言,从北京到台湾坐飞机只要3小时,但两岸这一步却用了65年。两岸专家都对张志军此次访台成果高度肯定,在他们看来,主管两岸事务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这在以往是想象不到的。

建常态化沟通机制增互信

成果1

张志军访台首日就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举行会晤,双方就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达成共识,并表示要继续商讨海协会和海基会互设办公室问题。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王治国指出,这种新沟通机制的建立重新把两岸关系纳入正轨,实现由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向政策性商谈的过渡。

走基层有助细化对台政策

成果2

张志军此次访台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走基层,王治国认为,这体现了大陆对台工作由粗犷型向细致基层化交流的转变,这种转变会给张志军访台带来具体成果,台湾民众更看重这些。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谢郁认为,张志军此次走基层,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注重民意,直接面对面了解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期待,为将来更有针对性和细化的对台政策提供参考。

与市县官员交流倾听多方声音

成果3

此次访台另外一个新意是与台湾基层市县长官进行沟通。张志军与新北市长朱立伦、高雄市长陈菊和台中市长胡志强会面,这三人所在地区涵盖台湾北中南三地,他们分别来自蓝营和绿营。

谢郁认为,与台湾地方县市长的交流涵盖北中南地区和蓝绿营,有利于平衡台湾的南北,体现了大陆方面愿意倾听各个政党的声音,特别是在与陈菊的会谈中,双方还谈到大陆与高雄直航航班等问题,这体现出大陆方面注重台湾基层建设。

岛内反响

两岸和平交流是主流民意

《中国时报》:张志军4天行程走遍台湾北中南,亲民作风及平民语言赢得普遍好评。张志军来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这是一个历史的证明,证明台湾期待两岸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确实存在,这个主流民意会超越政治领袖的个人意志。

张志军亲自访台,可增加对台湾的认识,也有助于他决策思考。只要善意不断累积,两岸的和平有一天就会出现定锚效应,和平之锚会越扎越紧。

倾听真实声音对台湾社会点滴在心

台《工商时报》的分析则认为,张志军此访与过往两岸政治人物的会晤有所不同。借此机会,张志军能站在第一线观察,听见台湾基层真实的声音,对台湾社会多元和复杂结构,必然点滴在心。

台湾《美丽岛电子报》副董事长郭正亮撰写长篇文章指出,张志军此访开启了两岸关系新局面。文章说,面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些新情况,大陆方面仍然坚持张志军在上半年的最后几天回访台湾,坚持推动双方两岸事务负责人互访常态化,显然是对两岸继续挺进深水区具有坚定信心。

台湾各界应学会“聆听”

《联合报》:喧腾冲撞不是自由,抗议叫嚣未必等于民主,少数暴力更难美其名多元。联想到论述发达听力退化的台式民主,“聆听对方、理解差异”应是台湾“朝野”特别是绿营及其支持者面对两岸问题时的重要思考。

《旺报》“观点”栏目亦刊文指出,面对希望多听台湾各种声音的大陆人士,我们应欢迎并以礼相待。台湾最美的风景,不要把门关起来自己欣赏。

相关新闻

两岸应释放善意建立互信

台北市长郝龙斌访问北京

两岸应释放善意建立互信

就在张志军访台期间,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郝龙斌一行访问大陆。

27日,郝龙斌一行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接见。29日,郝龙斌在离京返台前接受了两岸媒体联访。关于张志军访台期间遭遇少数人的干扰,郝龙斌表示,他一再强调,远来是客,必须待之以礼。大家希望张志军主任了解台湾的实际状况,包括了解台湾社会多元的看法,但是,表达看法应在和平、理性的前提之下。

郝龙斌表示,两岸本就同根生,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应当本着一家人的心,多沟通交流、多互相帮忙,减少敌意,释放善意,建立互信,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据新华社电、《法制晚报》、《新京报》)

热点图文
近期更新
寺内图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