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佛教新闻网河北讯 2013年5月24日,赵州柏林禅寺隆重举行净慧长老示寂五七追思大会,印顺大和尚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宣读净慧长老生平。
净慧长老示寂五七追思大会 印顺大和尚宣读净慧长老生平
净慧长老示寂五七追思大会 印顺大和尚宣读净慧长老生平
印顺大和尚在净慧长老五七追思法会上
净慧长老,俗姓黄,法名宗道,号净慧。1933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湖北新洲,2013年农历三月十一日6点26分圆寂于湖北黄梅。世寿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年。长老天性颖悟,善根深厚,慧根通利,喜好读书,幼年寄养于佛门,耳濡目染,倾心向道,十四岁至武昌卓刀泉普渡寺礼宗樵上人为师出家。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近现代禅门高僧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圆具后,任虚老侍者,随侍巾瓶,朝参夕扣,亲承法炙,饱受钳锤。蒙虚老咐嘱,一身兼承禅宗五宗法脉。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净慧长老为首届学僧,先后就读于本科和研究生班,勤奋好学,成绩优秀,颇得当时的师长周叔迦居士、明真法师、正果法师、赵朴初居士等人赞许。在学期间,因编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被划为右派分子,辗转于京、粤、鄂等地接受劳动改造。这段经历,使他变得更加练达、坚韧和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净慧长老在赵朴初居士的关怀下,于1979年初返回北京,任职于中国佛教协会,参与创办会刊《法音》杂志,并长期担任主编达二十年之久。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党政部门邀请,兴复柏林禅寺,创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出任会长至今。长老娴熟各项法务、会务工作,为中国佛教的恢复和开展,倾心尽力,贡献良多。
作为当代禅宗巨匠,净慧长老起衰继绝,殚精竭虑,为法忘躯,荷担宗门,一生以建寺安僧为己任,兴复多座祖师道场。长老先后中兴和驻锡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北京房山云居寺、河北邢台玉泉寺、湖北黄梅四祖正觉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黄梅芦花庵、黄梅老祖寺、当阳度门寺、河北邢台大开元寺、黄梅五祖寺等寺院,为当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净慧长老历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净慧长老是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委员。
净慧长老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最重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为中国佛教的复兴发展,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具体落实,为禅宗契理契机的传承弘扬,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观其一生,净慧长老在寺庙建设、僧团管理、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传播、社会慈善、教化民众等方面,皆能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不负虚老咐嘱,堪为出家人的表率。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发展、实践和弘扬“生活禅”理念,打开了佛教通往大众和社会精英的大门,开创了当代禅宗发展的新境界。
净慧长老是为法忘躯、勇于担当的长者,对佛教命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中国佛教要真正实现全面振兴,必须坚持走“人间佛教”道路。他因应时代特点和众生根机,于1991开创性地提出“生活禅”理念,倡导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验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为实践和弘扬“生活禅”理念,净慧长老开大陆佛教风气之先,首倡“生活禅夏令营”,打开了佛教通往社会精英的大门。自1993年至今,生活禅夏令营在柏林禅寺连续举办近二十年,接引帮助了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走近佛教、认识佛教、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影响深远,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极高赞誉。2003年,长老又在四祖寺创办了“禅文化夏令营”,南北呼应,相得益彰。生活禅,为中国禅在当代的实践、传承、发展、弘扬开辟了新道路,打开了新境界,必将对当代禅宗乃至整个汉传佛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探索总结僧团建设和佛教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为中国佛教的复兴和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人才。
净慧长老对僧团建设和佛教教育的规律、经验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他提出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要以“爱国爱教、正信正行”为总纲,坚持两爱(爱国爱教),树立双风(道风学风)。他高度重视道风建设,告诫僧团力戒官气、俗气、霸气、阔气,倡导丛林四化(修学传统化、管理律制化、弘法大众化、生活平民化),强化四种意识(信仰意识,归属意识,神圣意识,责任意识)。
净慧长老秉承虚云老和尚之遗风,注重僧伽教育。他一生致力培养僧才,先后创办僧格养成班、河北佛学院、双峰讲堂,亲执教鞭,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引导学僧树立正信,持守戒律,努力禅修,为佛教界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戒律谨严、年轻有为的僧才,现在这些学僧已经成为各地佛教界的中坚。其住持管理的寺院如柏林禅寺、正觉禅寺等道风端正、学修并进,住持正法、普度群生,皆为当代中国大陆模范丛林,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经验和理念,对当代中国佛教的僧团建设和佛教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宝贵的借鉴意义。
三、重视佛学研究,运用文字般若,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创新和发展了现代佛教弘法模式,普度众生,广结善缘。
净慧长老重视佛学研究,把佛教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视为续佛慧命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传播佛教文化为弘法的重要手段。他创办杂志,普摄群机,主编《法音》杂志二十年,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的禅宗刊物——《禅》杂志,续办《正觉》,发行《中国禅学》,在当代佛教杂志领域可谓开启风气之先,引领时代潮流。他倡立“河北禅学研究所”,设立双峰讲堂,普及佛教知识,推动佛学研究。他成立“虚云印经功德藏”,亲自组织、整理、编辑出版了《虚云和尚开示录》、《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中国禅宗灯录大全》以及《虚云和尚全集》等重要著作和上百种佛教典籍;出版《河北省佛学院系列教材》、“正法眼”等系列丛书。他倡印藏经,发起影印《大正藏》、《卍续藏经》、《乾隆大藏经》、《净土藏》、《永乐北藏》等多部大藏经,并面向全国各地寺院结缘供养,为大陆首倡,对于法宝流通和学术研究贡献巨大。
净慧长老善用文字般若,展现禅之含容广大、圆融无碍的文化品格和精神特色。他幼读儒书,酷爱诗文;长习释典,深通经教;文思敏捷,落笔成章;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法化天下,著述丰富。其著作已经公开出版的有《双峰禅话》、《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心经禅解》、《何处青山不道场》、《经窗禅韵》、《禅在当下》、《生活禅语》等,语言生动,说理透彻,处处透露禅机,字字展现智慧,深受读者欢迎喜爱,因之起正信、入禅门者大有人在。其中,《入禅之门》、《赵州禅话》均有英文版。《生活禅钥》被译为日文,是当代中国大陆僧人著作翻译为日文之第一人,深受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末木文美士推崇。
净慧长老以文化为切入点的弘法模式,对当代中国禅文化、佛教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承、研究、弘扬、传播,对新时代佛教弘法模式的创新发展,无不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四、重视沟通教、学、文三界,积极推动与学术界、文化界的良性互动,实现互通,优势互补,为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围条件,为佛教争取了社会的广大支持,在当代留下了佛教界与学术界、文化界亲密交往的种种佳话,赢得了学术界、文化界的高度尊重和认同。
佛教的振兴、佛教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学术界、文化界的支持和参与。净慧长老高瞻远瞩,慧心独用,积极推动与学术界、文化界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自觉借用和发挥学术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学术、科研优势,以弥补佛教界研究人才的不足,提升佛教僧团的整体文化素质,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他发自内心地敬重学者和文化人,经常邀请学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一些重大的佛教学术和文化活动,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展国内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老还设立“虚云讲堂”、“双峰讲座”,邀请学者开办各种佛学和文化讲座;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设立“怀云奖学金”、“双峰奖学金”等,支持优秀青年学者。从2010年起,长老决定以湖北的黄梅和河北的赵州为中心,每年两地各举行一次大型的禅文化研讨会——“黄梅禅文化高峰论坛”和“河北禅文化论坛”,受到学界的热烈欢迎。长老的这些努力,推动佛教界与学术界良好互动,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与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努力将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汉传佛教的国际化,宣传了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数十年来,净慧长老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南北奔走,利用一切善缘,向全世界传播弘扬禅文化和中华文化。长老生前曾经访问韩国、日本、新加坡、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匈牙利、英国、奥地利、瑞士、美国、加拿大、肯尼亚等四十多个国家,足迹遍及五大洲,弘法利生,广结善缘,向世界推介中国佛教和禅文化。
特别是,2009年10月23日,净慧长老将临济宗法脉第四十五代法卷传给德国本笃(Benediktushof)禅修中心导师威里吉斯•雅各尔先生(WilligisJager),是当代中国禅宗正式进入西方世界的重要尝试,扩大了中国佛教在世界的影响,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六、重视社会公益和慈善救济,积极发挥佛教的社会功能,为佛教赢得了巨大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社会赞誉。
净慧长老认为,佛教要想健康持久发展,必须积极融入社会发展,积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多年来,长老坚持“爱国爱教”的原则,在寺院和僧团发展中,本着佛教“未结法缘,先结人缘”的理念,注重处理好寺院与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关系,真正做到“利益一方,服务一方,和谐一方,教化一方”。长期以来,经常利用各种因缘,组织信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救济活动,或赈灾,或创办希望学校,或救济孤贫,或修路,或打井,等等。长老的这些慈济行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和赞叹,为寺院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拓展了佛教发展的社会空间,为佛教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净慧长老道德高尚,为人谦和,心量广大,处事圆融,摄受力强。他对待上级不卑不亢,接待外宾彬彬有礼,对待尊长恭敬有加,对待后学热情关怀,对待同事团结合作,对待下级不摆架子,对待施主不失本分,对待信众平易近人,既使对那些心存误解的人亦不失礼节,和颜相待,最终都能赢得对方的尊重。观其一生,可谓学修并进,德学兼优;着眼高远,行履踏实;悲心殷重,誓愿宏深;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净慧长老是当代中国出家人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人间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