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恩寺>> 国恩寺>> 佛事动态>> 佛教新闻>>正文内容

大陆寺院不干净 有些和尚乱搞扰乱佛门清净

2012年11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  
 

王鲁湘先生对学诚法师编著的两本戒律书很感兴趣(图片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人间佛教的理念是由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率先提出的,那时正值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国势颓败,教界亦面临同样的危局,当时百姓甚至会视出家人为不详之物,因为人们大多在操办丧事时才会念及寺院、僧人,民众普通以为佛教以为死人服务的法门,再加上往生净土思想的普及,更是让人们视佛教为只关心来世的死亡宗教,如何让佛教回到人间,回到民间,注重入世而非出世,注重度生而非度亡,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成为在近代发展历程中的转折点。   

凤凰卫视2012年9月14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假和尚,天价香,谁扰乱着寺院清规。

学诚法师:有些人,混入到佛门,混水摸鱼。

解说:乱象丛生,佛门又将如何应对?

学诚法师:从内在的戒律、清规,同现代社会的法律相结合。

解说:《学诚法师谈戒律》,《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王鲁湘:有一些庙里头出现了天价高香。

学诚法师:如果人没有恭敬心,人没有虔诚之心,人没有信仰之心,烧再多的香也是无济于事的。

王鲁湘:让人怀疑其身份的一些到处去募捐募款的这个和尚。

学诚法师:有些人,混入到佛门,他觉得这个佛门也有可乘之机,混水摸鱼。

王鲁湘:我们出现了很多的富庙,也造成了很多人的一些非议。

学诚法师:台湾常常听到的几个山头,他们庙里面的钱比大陆一些庙里面的钱还要多,但是他们做了很多的事业,在社会上乃至在国际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王鲁湘:台湾佛教兴旺、庙宇林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禅寺和慈济会,佛光山的创立目标是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慈济会的“慈济”二字取自慈悲为怀、济世救人,中台山则是以佛法五化、安定社会、净化人心,那么这四大山头细数过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所推崇的都是“人间佛教”的理念,人们常说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虽隔海相望,但血肉相连,人间佛教在台湾的践行也许又再一次的应证了这句话。

解说:人间佛教的理念是由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率先提出的,那时正值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国势颓败,教界亦面临同样的危局,当时百姓甚至会视出家人为不详之物,因为人们大多在操办丧事时才会念及寺院、僧人,民众普通以为佛教以为死人服务的法门,再加上往生净土思想的普及,更是让人们视佛教为只关心来世的死亡宗教,如何让佛教回到人间,回到民间,注重入世而非出世,注重度生而非度亡,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成为在近代发展历程中的转折点。然而在近百年后,以入世的积极姿态回到人间的佛教确实已不再冷静,寺院和僧人的曝光率甚至逐年攀升,先有天价香,寺院承包创收,再到假“和尚”层出不穷,对于佛门,这又何尝不是一场新的危局呢?

王鲁湘:佛教本来应该是净化社会的一种力量,人间佛教一百多年来,由我们中国佛教界高僧大德们确立的这样一个理念,其实现在还贯彻落实得不是很好。

学诚法师:佛教的寺庙,要纳入到整个社会的管理当中去。

王鲁湘:对。

学诚法师:也就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乃至全球化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被商业化,佛教本来应该服务于商业社会,反过来商业社会里的有些人影响到庙里面来,实际上这也都是两种力量互相影响的问题,如果佛教界、宗教界自己的这种力量比较强,善的力量比较强,那慢慢也能把这种力量释放到社会去,如果自己的主体意识不明显,自己的自身建设搞不上去,没有自己的团队,没有自己的事业,不知不觉就会被社会边缘化了,乃至成为社会和时代进步发展的一个落后者。

解说:上个世纪初的佛教,也几乎是以一个落后者的姿态被历史记载下来的,清末至民国的相当一段时间,佛教界的持律状况松驰,如欧阳竟无居士所说,中国内地僧众约百万之数,其大多皆游手好闲,晨夕坐食,诚国家一大蠹虫,但好在这并没有成为佛教留给世人最后的背影。

王鲁湘: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外敌入侵,西方宗教和文化也强势地渗入到中国的社会文化之中,但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的佛教和佛学研究也正是这一时期呈现了新的气象,出现了以欧阳竟无、周叔迦等为代表的居士佛教研究,又有以梁启超、章太炎、胡适、杨度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佛学理论的研究,出家僧众中,更是名僧辈出,八指头陀、太虚、印光、弘一、虚云等名僧对传统佛教各宗都有弘扬,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佛教戒律建设,为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戒律的重振,为传统律宗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说:民国时期的弘一法师,被佛门尊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实,弘一法师初入佛门时,修的是净土宗,参访多处名山大寺后,发现“净土”不净,社会中诸多不净现象在僧众中亦常出现,他深感如律法不明,佛教难以发展,为严肃佛门德行,弘一法师决心以弘扬律学重建戒律为己任,专修律宗,遍考中外律丛,同时创办“南山律学院”以延续律宗法脉。

王鲁湘:在中国佛教史上,就有很多的在践行佛教戒律方面做得非常好的一些高僧大德,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中国近代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应该说是一个典型的半路出家的这样一个大和尚,但是他出家以后,他这个持戒非常严,一生中做出一些贡献,包括他对律宗的很多思考,写下的一些著作,现在也是我们中国佛教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诚法师:近代弘一大师的出现对整个佛教的复兴功不可没,弘一大师39岁出家,63岁圆寂,也就是出家24年,但是他这24年可以说为近现代的出家人树立了榜样,首先,他把道宣律师的“南山律三大部”进行现代标注,也就是他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圈点,然后做了《四分比丘戒本戒相表记》,也就是弘一大师对律宗的这些主要典籍做的校勘,做了整理,让我们现代人能够非常方便来阅读,同时,弘一大师也非常注重教育,在他的倡导之下,在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办了佛教养正院,这些都是对初出家的人来说需要养正,让自己的身、语、意三业都能够符合佛法的正见,符合佛法的正信,符合佛法的正行。弘一法师自己的一生完全都是根据戒律来行持的。

解说:弘一大师圆寂后,他的全集在圆拙老和尚的主持下编撰完成,圆拙亲近近代二位高僧,印光大师、弘一律师多年,而现在已是龙泉寺住持的学诚大和尚,16岁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时,正是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佛法,并得缘参与了弘一大师全集再版的整理汇编工作。

王鲁湘:也就是说学诚大和尚的这个法脉,其实是从弘一、印光这些高僧大德然后经过圆拙,这样一路传下来了,所以这个对您来说其实影响也很大,所以您才会花这么大的心血和精力,去关注佛教现在的道风建设。

学诚法师:我觉得,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同时佛教也有这样的需要,印光大师他的特点就是老实,他最有名的四个字就是“老实念佛”,弘一大师呢,他最重要的特质是认真,那么圆拙老和尚,在我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对我的帮助也很大,他1997年圆寂,也就是我整整亲近他15年,我当时出家的时候,就问圆拙老和尚,出家人应该怎么修行,他就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庙里面过年的时候要分橘子,那就一堆橘子放好,庙里面的出家人上去领这个橘子,他告诉我,你上去领这个橘子的时候,就近的那一份就是你的,我问他说,为什么就近的那一份就是你的,他说,你不需要特地去找最大的,也不能特地去找最小的,他说,特地去找最大的橘子,是有贪利之心,你特地去找最小的,有贪名之心,这里面都有名利,所以出家人要随缘,这个故事对我影响很深,他说,这个故事也是他当时出家的时候,广化寺的一个老和尚告诉他的,他就给我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王鲁湘:这个故事太好了,就是人哪,活在这个世上,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对吧,那么我们佛教界的修行,其实最高的境界,就是如何能够做任何事情你都不杂名利之心。

学诚法师:我们过去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和利,那么名和利实际上面就是两条绳子,把自己的心啊紧紧捆绑。

王鲁湘:叫名缰利锁

学诚法师:是,名缰利锁就是把自己捆住了,难以打开,成为自己内心的障碍,那么出家人就是要在名和利的份上能够不动心、能够随缘,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非常深的学问,也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可能在不同年龄的阶段出家的不同时期,不同境遇,可能每个人体会都不一样,每一个人掌握的度也不一样。

解说:假和尚,天价香,谁扰乱着寺院清规。

学诚法师:有些人,混入到佛门,混水摸鱼

解说:乱象丛生,佛门又将如何应对?

学诚法师:从内在的戒律、清规,同现代的社会的法律相结合。

解说:《学诚法师谈戒律》,《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2005年,学诚大和尚来到北京海淀凤凰岭上的龙泉寺,住持起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面对一个商业社会,假和尚大行其道,天价香承包创收,“经济利益至上”概念,已侵入正常的宗教生活,然佛法住世,需依戒而有,只有持戒自律,方能不受侵染,创一方净土,因此龙泉寺的宗教活动,严格遵循按戒腊排序的戒别伦理,以戒风为道场宗风,积极倡导学戒持戒的传统。

王鲁湘:是不是所有的宗教都应该有他自己的戒律。

学诚法师:每一个宗教都有这个戒律,佛教的戒律,来源于释迦牟尼的创立,他成佛之后,第一句话就是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执着就是人的烦恼,人因为有烦恼,所以会造种种业,那么就需要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身业、语业、意业。

解说: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近六百年的发展后,隋唐之时进入创宗立派的新时期,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种、密宗、律宗,成为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的八大宗派。

学诚法师:唐朝的时候道宣律师他在终南山修行闭关的时候,天人给他送供,他最有名的叫做“南山律三大部”,也就是他所创立的宗派叫做“南山律宗”,他这三大部结合了我们中国的国情,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些特点,进行适当的调适,所以他的这个羯磨叫做“随机羯磨”,随机羯磨就是随顺我们中国人的根基,这样的一个羯磨,那么羯磨就是僧团的会议,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戒律这一点上,比印度已经再做了发展。

王鲁湘: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的律宗方面,包括戒律方面,其实有一种本土化的趋势,是吧。

学诚法师:是,因为佛教是在印度创立的,所以他有好多印度的文化,这些色彩、特点,那么传入中国之后,我们的律宗就把印度的这些共世间的部分去掉了,反而结合了中国的一些风土、人情、习惯,这个戒律传入到中国之后,也吸收了儒家的一些礼仪,在佛门当中进行重新的塑造。

王鲁湘:说到“清规戒律”这四个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如果仔细说来,“戒律”硬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的舶来之物,但清规,则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古印度的修行人沿门托钵乞食是一种习俗,释迦牟尼和弟子们始终践行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唐玄宗时期,有了马祖开丛林,百丈立清规。

王鲁湘:这里有两本书,一本叫《现代僧迦作持手册》,是大和尚编的,还有一本《三坛大戒受戒手册》,也是您编著的,师傅好像在1996年在佛福建莆田广化寺就举办过传戒法会,这个都是很隆重的,很严肃的一个事情。

学诚法师:佛教在中国,它把这种传戒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尤其是清末、清之后,逐步把这种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一起传授,叫做传授三坛大戒,现在好多庙里的出家人,对这些律典、律制不很精通,也就是对这套程序不熟悉,这样的话,也就需要让熟悉的法师来传授,同时寺庙里边也要有相应的一批教育,引导这些初出家的法师,引礼师人来进行传戒,沙弥,沙弥尼,是十条戒,比丘,两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是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

解说:凡皈依佛门者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

学诚法师:出家,这些比丘的戒律是非常严格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严格,就是要让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语言,所有的这些习惯一年到头365天都要符合佛法的一些要求,那我们出家的目的呢,为了要了生死,为了要成佛,那怎么叫做了生死呢,我们常常讲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比丘这两个字翻译成汉语叫做乞士,乞就是乞法,乞食,乞食呢,就是托钵乞食,乞法呢,就是向更有学问的,更了解佛法的这些大德法师们来求法,也就是他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要求法。

王鲁湘:这就是个图书馆。

学诚法师:是,馆长。

解说:学诚大和尚常说在新时代,时空因缘条件下,出家人的寺庙与外界可以说已经没有隔离了,如何巩固道心,使之不受侵袭,又如何在这个商业社会承担更多的事务,普度众生、走进人群,对现代出家人来说依然是很大的挑战。

学诚法师:在龙泉寺,我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出家人的修行根据戒律、清规,那我服务社会的种种事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管理制度,比如说我们这里有基金会,同时我这里有翻译中心,前不久他们还把我们翻译的一些作品带到美国哈佛大学、十几个大学,同时美国佛教的一些主要的道场,包括乔布斯当时在那边坐禅的道场,他们都去交流了,也很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我觉得庙里各种各样的事业要纳入到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事业当中去,佛教才会有前景。

王鲁湘:一定要有益众生才行,有益众生、庄严国土应该是我们佛教界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诚法师:佛教虽然讲十法界,六凡四圣,但是其最主要的着眼点还在于人,所以佛呢,都是在人间出现,佛在人间成佛,现代人跟古代人已经不一样,那么我们佛法只有让现代的人欢喜,让现代的人快乐,让现代的人接受,让现代的人欢迎,让现代的人觉得时刻不能离开,那么我们佛教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王鲁湘:谢谢,谢谢学诚大和尚的这个教诲。

热点图文
近期更新
寺内图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