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天气晴好的时候,有人在‘崇福晚钟’小广场前晾晒衣物,泉州老八景之一简直成了晾衣场,实在有碍观瞻!”2月15日上午,市民颜先生报料,在市区崇福寺外的“崇福晚钟”景点,有人把它当做晒衣场使用。
老八景前广场:成公共晒衣场
根据读者报料,记者赶到位于崇福寺北侧的“崇福晚钟”景点一探究竟。
位于鲤城区开元街道的崇福寺,始建于五代、北宋年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西街的开元寺、南俊路的承天寺俗称泉南佛国三大丛林。据悉,去年为了保护“崇福晚钟”景点,有关部门花了几十万元,利用学府路拓改之际,在景观原址修建了一处文化小广场。
广场上衣被环绕,历史文物形象大打折扣(图片来源:泉州网 摄影:吴静玲)
记者在广场周边看到,原用来装饰景点的夜景灯灯杆间被人系上绳索,上面挂有衣服和被子。有的在广场中央放上几把晒衣物的椅子,原来的文化小广场,简直成了“晾衣阳台”,与不远处照壁上“崇福晚钟”古字形成鲜明对比,很不协调。
寺庙无奈:入口私装栏杆,有碍观瞻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很无奈。”据崇福寺相关负责人介绍,位于崇福寺“松湾古地”前面的小广场俨然成了一个天然晒衣场,不仅挂满了晾晒衣物,附近商家更是将商品陈列在广场上,影响市容市貌的同时,也破坏了这一历史文物的形象。
“入口的这些栏杆也是附近商家擅自安装的,把公共空间变成了私人场所。”该负责人指着广场入口圣旨牌坊前的四根栏杆说,这些栏杆应该是去年下半年才开始装的,“自从装了栏杆后,进出车辆经常发生小刮擦,既不安全,也影响车辆正常通行。”
社区回复:派人现场调查情况,督促商家居民自觉
寺庙相关人士认为,“崇福晚钟”作为泉州老八景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加以保护,才能让文化名城的底蕴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传承。
针对此事,开元街道梅峰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派人到现场察看,督促附近商家和居民自觉,教育他们不要擅自在广场上晒东西、安装栏杆,还给居民一个干净、整洁、庄严的寺院小广场。
“崇福晚钟”传说:少化一文钱铸出古钟小缺口
大洪钟保存在崇福寺钟楼内(图片来源:泉州网 摄影:吴静玲)
崇福寺“镇山三宝”之一的大洪钟,铸于明初,声音洪亮,相传可传十里至洛阳桥,钟面中部铸有《心经》全文,历史上闻名遐迩,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间崇福寺曾一度改名为“洪钟寺”。
据相关记载,此钟由纯铜铸成,重1600斤,高八尺,圆径三尺八寸,据说当时建造时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不过,钟口处有个铜币大的缺口,虽经过多次重铸,却依然存在。
相传当年为铸这口钟,寺里和尚云游各地化缘,有个贵人打扮的女施主只愿捐一文钱,被和尚拒绝了。可没走多远,当他后悔再回头寻找时,女施主已不见踪影。后来铸钟时怪事发生了,铸出来的钟上有个一文钱大小的缺口,寺里决定重铸,可结果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