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2011·金陵礼佛文化月”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古寺拉开帷幕。在4月17日至5月17日活动期间,金陵刻经传人现场展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技艺”,展现了佛教典籍的刻经印书全过程。
文化月开幕当天,由金陵刻经传人现场演示的金陵刻经技艺已经吸引到众多信众参观。金陵刻经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由刻版、印刷、装订三个环节组成,包括写样、上样、雕刻、放版、刷墨、复纸、压擦、揭纸、分页、折页、撮齐、配书、切书、打装订眼、帖书名签条等二十多道工序,工艺复杂,文化底蕴浓厚。据金陵刻经处副主任肖永明介绍,佛教经典厚薄不一,两页纸正反刻版800个字,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成本很高,技艺复杂,速度很慢。
金陵刻经的木刻水印技艺,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国古老雕版印刷的遗存,历来为师徒世代口授身传,至今已传到第六、七代。目前全国范围内使用雕版印刷技艺的三家机构中,有两家都是佛教文化机构。
“活字印刷传到西方后,对人类文明影响很大。但活字印刷出来的成品不够美观,雕版印刷术却能克服这一缺点。”肖永明表示,无论从使用、美观还是文化保护的角度,金陵刻经处都会将木刻雕版印刷技艺传承好、保护好、发扬光大。
据了解,坐落于南京淮海路35号的金陵刻经处,由“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欧阳竟无、吕澂等薪火相传,发展至今。它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广泛的佛教文化机构,也是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目前收藏佛经版十二万五千多块,拥有“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图”等艺术价值极高的大型佛像版十八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文: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