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恩寺>> 国恩寺>> 佛事动态>> 佛教新闻>>正文内容

舍利塔修建人曾复建大明寺

2010年06月14日
点击数:    【字体: 】  
 

  扬州网讯 长干寺住持可政大师不仅主持修建了圣感舍利塔,瘗藏了佛顶骨舍利,还曾主持复建了扬州大明寺。昨晚,记者从一位南京专家口中得知了这一消息。

  记者随即查阅了有关大明寺的资料,的确查到“宋景德年间,僧人可政化缘募捐。”

  据有关资料记载,大明寺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年-464年)。隋仁寿元年(601年),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唐会昌三年(843年),栖灵塔遭大火焚毁。会昌五年,武宗诏令毁全国大寺四千余所、中小寺院四万余所,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大明寺未能免于此难而遭毁坏。唐末吴王杨行密兴修殿宇,并更名为“秤平”。宋景德年间,僧人可政化缘募捐。集资建塔七级,名“多宝”。真宗赐名“普惠”。寺庙自宋末历经元朝至明初沿称“大明寺”。

  听到这一新发现,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感到很兴奋,他介绍,在《扬州画舫录》中,已经引用明代扬州地方志记载了这一史实:“嘉靖志云:宋景纯中,僧可政复募民财建塔七级,名曰多宝。郡守王化基以闻于朝,赐名普惠。”南京长干寺住持可政法师不仅主持修建了圣感舍利塔,还主持修复了扬州大明寺,这既是南京和扬州两地佛教界密切交往的证据,也是两地交通运输十分便捷的证明。

  在宋代,扬州与南京之间的交通有两种方法,一是水路,一是陆路。从扬州出发,走水路先经过运河,再经过长江,可以到南京。陆路则先经过六合或者天长,以车马抵达南京。宋人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这种交通的迅速。因此,可政法师从南京来扬州修复大明寺,不但是他虔诚的主观心愿所致,也是当时客观的交通条件所允许的。

  此外,韦明铧介绍,宋代扬州佛教的流行,体现在城内外有许多著名的佛寺。如古运河畔的山光寺,宋徽宗、宋高宗都曾驻跸过。梅岭西路的建隆寺,建于宋太祖时,以当时的年号命名。南门外的静慧寺,是宋初在私人园林的基础上改建的。原在皮市街的兴教寺,是宋代正胜寺的遗址。北门外的慧因寺,建于南宋时,因藏有舍利子,初名舍利庵。古运河边的北来寺,是南宋时重建的。跃进桥东的菩提寺,始建于南宋。佛寺的不断兴建,源于佛教信徒不断增多。这一风气,从扬州太守身上也能明显看出来。如欧阳修将平山堂建在大明寺,表明当时儒佛之间的和谐相处。又如苏东坡的好友当中,就有佛印等高僧。他们的行为,必然影响整个社会崇佛的风气。

热点图文
近期更新
寺内图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