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佛教在线讯 在中国正为刚刚上市的唯一一种金融期货——股指期货欢呼雀跃的时候,西方金融市场里宗教股指和电影期货的面市,突然间让中国人显得如此缺乏想象力。
不久前,美国期货委员会批准一家叫“传媒衍生品”的公司推出“电影票房期货”,紧接着,梵蒂冈传出消息,他们将负责从斯托克欧洲600指数(Stoxx Europe 600 Index)成份股中挑选出533只股票,组成一个“斯托克欧洲基督教指数”(Stoxx Europe Christian Index)。
“斯托克欧洲基督教指数”是准备成为一只ETF的标的物的。梵蒂冈剔除了斯托克欧洲600指数里和自己价值观不相符的公司的股票,对色情事业有助推力的、开赌场的、卖烟草的公司,一概都被无情地从名单上删除;因为教义上反对堕胎和避孕,生产计生用品的公司也被刨除在外。
将根据美国 Co-operative保险公司的调查,截止4月初,美国有85%的投资者都希望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增加道德投资的成分,这样的统计表明,梵蒂冈的这支指数将大受欢迎。
再来看电影期货。电影产业有着先期投入巨大、产出不可预期的特性,属于高风险投资。西方世界,任何成熟的投资者在面对这种投资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用什么来对冲。如果电影票房期货真能够成功上市,完全有可能吸引来更多希望自己投资“有保险买”的投资者,从而给电影产业带来更大规模的资本。
宗教股指给梵蒂冈带来了一种新的弘扬教义的途径,而电影期货的诞生则让人们突然明白了,原来我们生活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和金融挂上钩。
在惊叹“金融原来可以这样用”的同时,我们也感到有些沮丧:与活跃的西方金融市场在社会各个角落发挥作用的状况相比,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困难,金融工具贫乏,金融的价值在经济里体现的很不充分。
得知电影期货即将上市的时候,有人戏言,中国应该搞一个“考大学期货”,因为考大学本身也是高投入高风险,需要对冲。然而一个股指期货中国就筹备了七八年,显然“电影期货”、“考大学期货”之类的新鲜事物在中国只能停留在“戏言”阶段。
这段时间中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上遭遇了困境,有评论家指出金融的缺席正是症结所在。然而纵观全局,在中国,金融缺席的不仅仅是一个铁矿石谈判。
期权、利率期货、汇率期货这些国外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衍生品,在中国集体缺席。而股指期货遭遇的难产经历让人也不抱希望这些品种能在不太远的将来面市。
但是市场确实需要这些工具来实现本身应有的功能。用人民币升值压力来说,从某种角度上说,汇率期货的缺席使人民币失去了在市场中自我定价的能力,西方国家也正是利用这种缺失,大唱人民币升值论,徒增压力。
中国总是在强调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再到金融强国的转变,宗教股指和电影期货的诞生,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中国似乎离金融强国还很遥远。金融危机之后人们都对金融创新产生了恐惧,然而对于中国来讲,金融创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只有及时地推出市场迫切需要的金融工具,让金融的触角伸向更远,在社会经济中发挥更鲜活多样的作用,我们才有可能有朝一日实现“强国”梦想。(文: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