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并没有改变威胁世界和平和损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因素。我们认为,确立人类互相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而在这方面,佛教的平等理念对人自身的“心灵环保”,对当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造福于全人类,有着重要的启导意义。
一、佛教平等的涵义与特质
宋代僧人清远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平等”是佛教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佛教的平等,是指一切现象均平齐等,无本性、本质,乃至高下、浅深的差别。佛教还特别突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的平等,不仅强调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的平等,还强调人与佛的平等。展开说,佛教平等涵义概括起来有四个层次:
(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早在释迦牟尼建立僧团时,就确立“六和敬”的原则。六和敬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口和无诤、身和同住、意和同悦,这是一种平等的原则。释迦牟尼也反对社会的不平等制度,《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云:“我法中有四种姓,于我法中作沙门……犹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种姓”(种性),是指具有共同血统和养成共同习俗者,具体指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姓”。佛教认为四种姓是平等的,如江河湖海,相融同味,反对以种姓、等级论人的高下、贵贱,强调以道德、智慧的修持素质以进入人生理想境界。佛教的四种姓平等的主张,体现了人权平等的思想,是古印度反对种性歧视和阶级压迫的特殊的人权运动,是与现代社会的人权平等的要求相一致的。
(二)众生平等。“众生”,众多生命的存在。佛教把宇宙间的生命体分为十类,称“十法界”。通常佛教以十法界中佛以外的从菩萨到地狱的九界,尤其是从天到地狱的六道为众生。佛教认为,不同众生虽有其差别性,但众生的生存、生命的本质是平等的。还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在成佛的原因、根据、可能性上是平等的。佛教讲众生虽以人类为重点,但众生平等的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警告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