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恩寺>> 国恩寺>> 佛事动态>> 佛教新闻>>正文内容

南京千年古刹寒山寺等五寺获赠珍贵<贝叶经>

2009年11月29日 新民网
点击数:    【字体: 】  
 

25日,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汉基先生在南京举行捐赠仪式,向我省五所著名的千年古刹寒山寺、天宁寺、金山寺、隆昌寺、鸡鸣寺捐赠了五册南传佛教藏经瑰宝巴利文版的《贝叶经》,弥补了江苏佛教界没有收藏贝叶经的遗憾。而据了解,这些贝叶经曾得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鉴定,称其为“缅甸的国宝”。

经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

贝叶经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是古印度收藏和传播佛经的一种方法。公元七世纪唐僧玄奘西游取经,取回的657部经文就是贝叶经。记者在捐赠现场看到,贝叶经与普通经卷不同,每页经文刻写在一页页窄而细长、已经发黄的贝叶上,上下则用两块与贝叶一般大小的红漆木片将经文夹起来,用绳捆扎成册。据介绍,所附的麻绳、带子和方布都是当初用以包扎贝叶经的原物件。而贝叶经上书写的文字全部是巴利文,连几大名刹的住持也啧啧称奇。

江苏的是石家父子捐赠

据了解,贝叶经以前在江苏并无收藏,2006年石汉基先生及其父亲,被称为“文化书使”的石景宜博士曾向我省6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捐赠了12万册、价值达600多万港元的港台版图书,并向南京图书馆、扬州双博馆等赠送了几册贝叶经。而在江苏参观期间,江苏的文化和寺庙给石景宜博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表达了进一步向我省佛教界捐赠贝叶经的愿望。虽然石景宜博士2007年在香港去世,但父亲的心愿石汉基一直铭记在心。他告诉记者,“这五册贝叶经是父亲在世时亲自选出的,这次捐赠就是为了达成父亲的遗愿。父亲喜欢买,买了就喜欢送,贝叶经的文字我们看不懂,但希望能让懂的人去收藏,会更有价值。”

季羡林鉴定为缅甸国宝

据石汉基先生介绍,这些贝叶经均是石景宜博士斥巨资所购。石景宜是著名出版家、汉荣书局创办人,被称为“文化书使”、“赠书大王”,自1978年以来,他在全国捐书总价值达3亿多港元。

上世纪90年代,石景宜在参观浙江省图书馆时,看到“镇馆之宝”贝叶经,从此就开始在国外寻找这种佛教瑰宝,历经艰辛终于购得一批贝叶经。但全家人都不懂得经文的内容,为了判断真伪和贝叶经价值,借着向北大捐赠图书的机会,石景宜找到校方,希望见见精通梵文、巴利文的国学大师季羡林。

1998年,石景宜带着收藏的部分贝叶经到北京专程向季羡林请教。季羡林鉴定后写下,“这是用缅甸文字书写的巴利文大藏经,”并表示,十九世纪中叶缅王曼同曾对巴利藏进行过修订,“这卷经很可能就是曼同王当时修订时的写本”,“也许仅仅写了一部,册数能达到一百以上。”“无论如何,这是缅甸的国宝。”

小资料:

贝叶经:贝多罗树产于印度,其叶子经水泡后可以代纸,古代印度人多用于刻写佛经。贝叶经作为古印度收藏和传播佛经的一种方法,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在中国,贝叶经主要发现于当年译经传教活跃的新疆、西藏地区,多为梵文贝叶经。东南亚诸国还有用缅文、泰文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贝叶经是佛教现存藏经中最珍贵的文化瑰宝,目前在内地十分少见,是稀有的文物珍品。

巴利文:巴利文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季羡林先生在给石景宜博士的信中提到,“巴利文没有自己专用的字母,在缅甸使用缅甸字母,在泰国曾使用泰国字母。”

热点图文
近期更新
寺内图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