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佛教新闻网上海讯 “擎智慧火炬点亮心灯趋解脱,扬佛法精要力倡人间修净土。”作为“光明自在、觉行俱圆——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3月17日上午,“人间佛教之定位 中国佛学之重建”太虚大师思想高峰论坛在玉佛禅寺举行。
太虚大师是我国现代佛学泰斗,民国时期佛教领袖。作为大师生命的终点,精神的起点,玉佛禅寺特举行系列纪念活动,缅怀太虚大师毕生悲愿弘深、弘扬佛法之精神,纪念大师的嘉德懿行。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在致辞中说,太虚大师与玉佛禅寺有着深厚的因缘。大师于1946年住锡玉佛禅寺,专事著述、讲经、 度化善信的工作,并编辑《觉群周报》化解群迷。1947年三月,太虚大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玉佛禅寺直指轩。他在生命的最后年月,以玉佛禅寺为基地宣传佛教改革思想,他将生命的最后岁月献给了上海佛教事业的发展。
觉醒说,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成为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先河,也是当代佛教界提出 “爱国爱教”思想的教理基础。如今,整个世界全球化趋势步伐加快,而与此相反,区域性特点或极端主义思潮,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时有变迁,世有代谢,但过去和现在,佛教所面临的问题还是颇具共性。为解决这些带共性的社会问题,太虚大师在世时,就已经提出许多设想,并就僧伽制度方面提出了大胆的改革方案,且有宏大的“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思想框架,但缘于时节因缘的不具足,教内外条件的欠缺,改革只能滞留于思想层面,无法付之实现。但他当时提出的许多设想,对今天的佛教界探讨佛教如何发挥自身特色,融入当代社会,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佛教特有的精神慰藉、化世导俗作用,更好地、踏实地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独特的资源功能,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在本次论坛中,诸山长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圣凯法师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雷泉、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邓子美、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教授刘元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学愚、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罗同兵、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陈永革、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裴勇等著名学者分别从太虚大师的生平活动及思想、太虚大师“人间佛教之定位”思想及太虚大师“中国佛学之重建”思想进行多角度的学术探讨,旨在对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中国佛学思想,形成更完整、准确的认识,并为当今实现佛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找出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除了举行 “纪念太虚大师圆寂七十周年大型传供法会”及本次论坛之外,上海玉佛禅寺还邀请了王雷泉教授、邓子美教授及罗同兵教授主讲“觉群人生讲坛”, 向听众多方位发掘和展示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学术研究和探讨的方式,纪念这位佛教界的高僧。
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君力、上海市普陀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黄海平、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处长何建、上海市普陀区民宗办主任陈建龙及诸山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奉化雪窦寺方丈怡藏大和尚;湖北省佛协常务副会长、武汉归元寺方丈、武昌佛学院院长隆醒大和尚;重庆缙云寺方丈 妙慧大和尚;厦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闽南佛学院副院长、虎溪岩寺方丈净心大和尚等出席了开幕式。
玉佛禅寺是闻名海内外的江南名刹。建寺至今一百三十五年来,经历沧桑变革、汇聚佛门龙象、不断与时俱进。围绕着“满足都市信仰需求、维护都市和谐稳定、提升都市精神文明、服务都市社会发展”的目标,玉佛禅寺积极继承“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以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为指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都市发展之路。自真禅长老起,就明确树立了“内抓素质,外树形象”的治寺理念,将创建“模范丛林”作为寺院发展的重要目标。本世纪之初,因应时势,适时提出了“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寺院发展理念,在积极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坚持以管理、文化、慈善、学术研讨为抓手,在践行“人间佛教”之路上锐意开拓、勤于探索,为“人间佛教”在当代都市的发展和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