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出土造像
中国佛教新闻网四川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对青羊区下同仁路古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时,取得重要收获,出土了一批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该遗址毗邻成都有名的文化街区宽窄巷子,引起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批南朝造像已经送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中心开始修复和研究。据考古现场负责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易立向记者表示,他们目前正在抓紧整理资料,编写考古报告。等报告整理完毕发布后,将有更为详尽的资料发布,为学界提供更多研究资料。
记者了解到,该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原为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北面与实业街相邻,东南方向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遗址区东部的地表现保存有一段城墙体,南北长约45.5米、最宽处约23.5米,最高处约6.7米,2012年曾对其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确认属于唐代晚期以来修筑的罗城西墙。本次发掘共计揭露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出灰坑8座和水井2口,出土瓷器、陶器、石造像、建筑材料和钱币等一批重要的生活遗物。
整个发掘区分为I、II两个区,第I区位于城墙和护城河外侧,堆积状况较差;第II区位于城墙内侧,保存状况较好,地层比较简单,可分为4层:第1-2层为清代至近现代堆积,第3层为五代末北宋初堆积,第4层为汉代堆积。出土遗迹以编号H3和H6的两个灰坑最为重要,坑内埋藏大量石刻佛像。其中H3内发现的石刻佛像约有百余件,有单体佛、菩萨、天王像,也有背屏式组合造像,其中一件背屏式造像有南朝“梁天监十五年”发愿文题记,另有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在国内极为少见,这些造像均为红砂石质地,个别造像外有贴金,雕刻精美,弥足珍贵。从初步判断结果看,这批造像的时代集中在南北朝至唐之间,且多数造像属于南朝时期,从坑内伴存出土的瓷器判断,H3的埋藏时代在五代至北宋初。H6内出土了30余件石刻残件,其中罗汉头像较多,时代多属唐代。
易立介绍说,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期,与北朝造像的丰富遗存相比,南朝造像实物资料极为稀少,从文献可知,南朝当时属于佛教文化中心,对北朝佛教艺术曾产生过很大影响。目前已知的南朝造像多集中在四川地区,尤其是成都,然而现在能看到的总数也不过七八十件,且很多造像的出土缺少科学考古发掘依据。此次H3内发现了数十件南朝造像,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层位关系,为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南朝造像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学者表示,因为成都历代战乱频仍,今日成都市区内清代以前的地面建筑文物遗存较少,但成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建城至今城址未变,有丰富的地下遗存,因此考古工作对于成都历史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进展,成都地区有一系列重要新发现,如天府广场的东汉石碑、古代石犀、隋唐摩诃池遗存等,每一次新发现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今后还会获得新的重要发现,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界对成都乃至四川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