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东晋定都南京以后,与幕府山结缘的古人数不胜数,幕府山上的文化旅游资源积累也越来越丰厚。而遥想大漠敦煌,漫天黄沙飞舞,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壁画却千年也未褪色,不得不让人质疑幕府山壁画的着色质量。
画圈处为已经风化的壁画。江南时报记者秦怀珠摄
中国江苏网6月19日讯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东晋定都南京以后,与幕府山结缘的古人数不胜数,幕府山上的文化旅游资源积累也越来越丰厚。
4年前,幕府山三台洞处,20多米的摩崖石刻壁画成为游客仰望的靓丽的风景线。然而记者探访获悉,壁画经过四年多日晒雨淋,如今褪色严重,模糊不清。
而遥想大漠敦煌,漫天黄沙飞舞,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壁画却千年也未褪色,不得不让人质疑幕府山壁画的着色质量。
A
石刻褪色难辨认,犹如一片儿童“涂鸦”
六朝时期,南京是中国的佛教中心,幕府山达摩古洞就是传说中禅宗祖师达摩会梁武帝,怀才不遇后,从南京“一苇渡江”北赴嵩山少林前的偃息之处,距今有1600年的历史。久负盛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中,包括“达摩古洞”在内六景就曾属于幕燕风景区。
2010年,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幕燕风景区内的三台洞附近,沿山选择开阔的悬崖,布设达摩渡江摩崖石刻。然而如今这里却是黯然失色。
记者昨天在幕燕风景区的长江观音景区内看到,经过3年多的日晒雨淋,这处原本色彩鲜艳的悬崖红色壁画褪色非常严重,有的地方脱落明显,远远望去竟是模糊不清,犹如一片儿童“涂鸦”。
在周边游玩的“拍客”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用高倍的数码相机,把壁画“拉近”,才能隐约看到壁画上达摩“一苇渡江”的豪气。然而部分线条已无法辨认,有的地方则青苔、杂草遍布,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起来,“否则幕燕风景区怎么‘升级’拿下国家4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
而山下的摩崖石刻则保存相对较好,褪色不是特别严重,基本轮廓也还算清晰。
B
当初施工时,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
摩崖石刻的“摩”是什么意思?
据清代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古代不少摩崖石刻具有文物价值。当代摩崖石刻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幕府山摩崖石刻正是后者。
然而在大漠敦煌,漫天黄沙飞舞,莫高窟壁画虽有脱落,但鲜艳的颜色却千年未褪,不得不让人对幕府山壁画的质量质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持有这样观点的人还真不少。有人人为,摩崖石刻可能刻得深的,就比较清晰;刻得浅的,久而久之,就模糊不清;再加上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导致这些字迹褪色。
“当初施工时,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悬崖壁画上的色彩很可能就是简单涂上去的。”还有一位游客这样猜测。
C
建设单位下周讨论石刻褪色问题
“江南的摩崖石刻除了是刻入石头里的,褪色都非常严重。”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美术学院教授黄征是国内顶尖的敦煌壁画研究学者。他告诉记者,其实幕府山的摩崖石刻是先画彩色的壁画,再上红色底色。江南非常潮湿,长期日晒风吹雨淋,加上青苔、地衣繁衍,树木杂草侵害,导致了目前的现状。
一项统计数据也显示,摩崖石刻以生物侵害最为严重,青苔、地衣在摩崖石刻表面繁衍,树木杂草也生长于石刻附存岩石上,生物侵害可谓“罪魁祸首”。而酸雨对摩崖石刻的破坏也不可小觑。65%的摩崖石刻被酸雨侵害,有裂隙、渗水现象。此外,风化也是摩崖石刻残损的一大“病因”。
黄征表示,其实如果工序颠倒一下,先涂红色底色,再画彩色的壁画,褪色会慢不少。“更好的办法是用浅浮雕,类似于刻字,颜色渐褪,每年再上一次色就好。”
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对江南时报记者反映的情况非常重视,并打来电话。她表示,下周工作会议,就将讨论摩崖石刻褪色的问题。整个幕燕风景区的摩崖石刻都有类似褪色的问题,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整片的重新修缮、上色,难度很大,像悬崖上,需要从山顶放绳索,把彩绘师傅放下去,重新“浓墨重彩”。“修缮、上色的总体费用到不到位,也很关键,需要尽力纳入今年的整体费用之中。”
在摩崖石刻众多的福建,还专门出台摩崖石刻文物保护规划,定期清苔藓,除可溶性盐,设排水系统,等等。这些举措都值得南京借鉴。
相关新闻>>>
敦煌壁画为何能
保持千年不脱色?
除了风化导致的脱落外,敦煌莫高窟壁画色彩鲜艳斑斓,且千年都很少褪色。这是为什么?
黄征科学分析后解释称,首先是敦煌当地气候干燥少雨,壁画不宜被潮气侵蚀。其次是,多数洞窟一直被沙漠掩埋着的。其三是,中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能和化学工艺技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矿物颜料。敦煌壁画有常见的红、黄、绿、蓝、白、黑、褐等三十多种颜色,堪称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它保存了北朝至元代等十余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甚至最早将青金石、铜绿、密陀僧、绛矾、云母粉作为颜料应用于绘画中,表明了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技术和颜料制备技能在当时居世界领先水平。
不过,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正遭受着日趋严重的病害,目前这里的壁画已有一半以上染病。
黄征介绍,莫高窟壁画得的是壁画中的“癌症”,酥碱病,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生成酸性物质,而空气中的水汽与岩体中的盐分结合,反复膨胀收缩。莫高窟保存的壁画,得这种病害的很多。
据悉,为了保护好这些绝世珍品,国家正全力加紧对壁画的修复抢救,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复制一批洞窟,建好后,游客将先在复制窟中详细了解壁画内容,然后再到真洞窟中简单浏览,从而使游人对壁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