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2009年7月13日至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6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宗教研究的多样性”。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大卫·马丁教授、比较教会史国际委员会主席休·麦克劳德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魏乐博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副主任罗伯特·郝夫纳教授、伦敦大学社会学教授伯尼丝·马丁和美国普度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教授。本次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从事宗教社会科学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参加。
本次研讨班首次举行了有关伊斯兰教的讲座。研讨会上,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郝夫纳教授介绍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的复兴与发展等问题。郝夫纳教授提出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最早进行全球化的宗教。正确认识伊斯兰教的前提是真确理解伊斯兰教教义包括的内容。伊斯兰教强调集体认同,强调伊斯兰教如何与他人和谐共生。郝夫纳教授批判了少数伊斯兰教激进派分子试图神权合一、分裂国家的错误思想,郝夫纳教授认为作为统一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复兴和发展的道路是在充分正确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的基础上,和其他宗教界人士协同努力,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
来自英国的国际著名宗教社会科学家大卫·马丁教授和伦敦大学的伯尼丝·马丁教授为学员们进行了有关基督教和全球化、世俗化关系的讲座。休·麦克劳德教授介绍了欧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现状。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魏乐博教授用流利的汉语给学员们做了有关中国社会的宗教和慈善公益讲座,以其对台湾地区(鹿港镇)佛教团体、基督教团体、地方庙宇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慈济基金会发展壮大原因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在其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对公众生活和利益的影响与贡献。
参加研讨班的学员对教授们的讲座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学员们紧紧抓住讲座间歇时间和教授们进行热烈地讨论,有的学员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就教授们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会场里洋溢着高昂的学术氛围。还有学员向参加研讨班的同学们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同学们对当今世界几大宗教的一些了解认知情况,并表示将会把调查结果通过公共邮箱进行反馈。
本届主题为“宗教研究多样性”的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一方面顺应和谐发展的时代理念,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再次拉近世界宗教研究者与中国宗教研究者的距离,将一个百花齐放的中国宗教发展态势呈现在世界宗教研究者面前,为世界宗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正如魏德东教授所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宗教丰富性的展开,对中国宗教的实证研究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暑期班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领域具有前瞻性的努力,其意义与贡献亦将逐渐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