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恩寺>> 国恩寺>> 朝圣向导>> 养生故事>>正文内容

中国的养生之「道」

2009年06月10日 琉璃光网
点击数:    【字体: 】  
 

传统的中国医学是一项完美的医学,包括身心的整体健康。在没有西学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来就是靠它来全性命延寿考,它教我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能形与神俱,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黄帝内经》),它带给炎黄子孙健全的身心,进而成就无上智慧,发展出璀灿的中华文化。

心与身的关係至為密切,也就是说情绪与生理是互相影响的,身上的病痛肇因於七情六慾,尤其是现代的人,体会应该更加深刻。让我们先来看看情绪如何影响健康。古书上说:「人身小天地。」為什麼这样说呢?人身裡有心、肝、脾、肺、肾五臟,天地裡有火、木、土、金、水五种元素(又称五行、五运)及风、寒、暑、燥、湿、火六种天气,人身裡的五臟和天地之间的五运、六气是相应合的。这裡有个简单的表,将五臟与五运、六气及情绪(五志)作一个对照:

六气 五运 五臟 五志  
风 木 肝 怒 木化為酸──酸入肝──酸伤筋
寒 水 肾 恐 水化為咸──咸入肾──咸伤血
暑 火 心 喜 火化為苦──苦入心──苦伤气
燥 金 肺 忧  金化為辛──辛入肺──辛伤皮包
湿 土 脾 思 土化為甘──甘入脾──甘伤脾(胃口)
火(相火)

《内经》上说:「五志伤五臟。」也就是说:

怒伤肝──肝火旺盛容易发怒,但不把脾气发出来,闷在心裡不但会伤肝,也会引起乳腺的不调,所以哺乳的母亲餵奶时要心平气和,正在发怒时千万不要授乳。时常压抑愤怒的情绪也是乳癌的原因之一。

喜伤心──过份兴奋或不能表达突来的喜悦,都对心经有不良的影响,确实有心臟病患在狂喜的情况下发病的。

思伤脾──相思和思虑过多都伤脾,所以想念一个人或心事重重都会让人吃不下饭。戏曲裡古时候的千金小姐自从在后花园会了穷书生之后便茶不思饭不想,就是这样来的。

忧伤肺──悲忧的情绪会伤及肺。《红楼梦》裡的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年纪轻轻的就经常咳血,可见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多麼重要。

恐伤肾──恐惧的情绪会伤肾,同样的,肾虚的人常有无名的恐惧感,对很多事情都怕,变得没志气。

以上谈的是五志,另外还有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也都与五臟相应合的。

先说五味。大家都知道万物皆有气味,不论酸、甜、苦、辣,气厚、气薄,都有一定的入药法则,中医就是利用草、木、金、石各具有的偏盛气味来治病:

中国人凡事讲求的是中庸之道,不偏不颇才能致中和。平常饮食要依循这个法则,不要偏食不要太著重某一口味,用药也是一样。

苦入心,所以心火大用苦药,如黄连等,让它入心经消心火,人就清爽了,也不会口苦舌燥;甘伤脾,甜的东西吃太多,难免胃口不开,尤其是白糖精製的糕点最好不要吃;辛入肺,辛伤皮毛,口味重辣的,大都皮肤无光泽,是养顏的大忌,鹅掌风、咳嗽者也都应该禁吃辛辣、酸入肝而肝主筋,所以过酸会伤筋,令人小便癃闭;高血压的病患為何要小心盐份的摄取?因為咸伤血,咸入肾,而肾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

由此可知,中国医学不但教我们平常如何养生(节制情绪,不伤五志),如何预防疾病(合宜的饮食之道),一旦有病了,就用天然的药草来疗疾,效果好又没有副作用,实在是一种既科学又自然,又适合人体的完美医学,希望大家能以知性的眼光重新评估这种高水準的医学原理。

五色是火色赤、木色青、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如果一个人的脸色出奇的红,百分之八十心臟有毛病或血压过高;脸色发青,尤其是眼四周发青,肝有问题;脸发白者,肺功能不好;脾有毛病者,人会发黄,脾臟癌的患者,不但全身,甚至眼白都会发黄;如果脸色黑而无光泽,肾有病,很多洗肾的病人都是这种脸色。中医用五色来推算五臟的病变,作為望诊的基础,五色也可以应用在饮食上,肺功能不足的人,应多摄取白色的东西来补肺,像白木耳、杏仁、莲子等;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枣、海带、髮菜等则有补肾的功用;小麦草汁属青色,入肝解毒。

古代的音律分為角、徵、宫、商、羽五音,合於木、火、土、金、水五行气,应於肝、心、脾、肺、肾五臟,各有其特色。

有几则关於五音的传说是从先师曹允贞医师那儿听来的。战国时代荆軻要去秦国行刺秦王,临行时,燕国的太子丹在易水边為他践行,高渐离击筑,斯时北风呼号、易水奔流,壮士们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闻者泣下,原来高渐离之筑,曲调是变徵之声,也就是徵声低半音,徵声属火应於心,低半音则為心气不足之声,故善悲,生离死别之际再和以变徵之调,难怪铁打的汉子也悲从中来涕泗纵横;至於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衣锦还乡,则慷慨激昂意兴飞扬,斯时所颂的《大风之歌》,一定是採用宫声,因為宫声属土,主生长兴旺;而平剧的青衣、小生及现代的西洋古典艺术歌曲等则属於羽声,羽声属水应於肾,《伤寒论》说少阴(肾)伤寒但「欲寐」,所以羽声入耳令人昏昏欲睡。

简单地介绍了五臟与五志、五味、五色和五音之间如何应合,粗浅地认识了情绪、饮食、用药、音声和五臟的关係。可是,别忘了,中国医学之所以能出神入化的治好病,是因為除了治臟腑这些形器之外,还求之於一个确实存在但又很难解释的东西──气,气是无所不在的,然而用肉眼检验、解剖都看不出。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执著在有的相上,也在无形的气上下功夫,深信除了臟腑之外,另有一循环无端的气围绕著。因此,如果否定了气的存在,就治不好病,中国医学也就无法成立。

是以心有心气,肺有肺气,肝有肝气等等,可见中国古人智慧之高,不是现代的解剖刀、扫瞄器比得上的。肺气通於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心气通於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肝气通於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脾和则口能知五穀;肾气通於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五臟不和则七窍不通,是以,原则上耳鸣者治肾,失声瘖哑者补心气,色盲者调肝,至於现代人所苦的过敏,则求之於肺。

五行气之间,尚有相生相剋存在。如木胜土,土遇木而达,所以脾胃在消化食物时,需要有胆汁来帮忙,整个消化系统才完全;土胜水,水遇土而绝,肾有病变的人很多都是糖尿病患者;水胜火,火遇水而灭,所以肾水不能强力乱补,虽然肾在中医学上是很重要的一臟,但补肾还是要依个人情况,要顾及到心是否受得了;火胜金,金遇火而缺,心火太大泻心火的同时也要补肺气,才不会呼吸短促像喘一样;金胜木,木遇金而伐,治肝的同时也要调顺肺气,同样的,若病发在肺,怕损及肝,治肺的同时也要兼顾到肝。

以上所谈的都是五臟,至於六腑──大小肠、胆、胃、三焦、膀胱呢?这些都分别有经脉,各司其职。在此,只能简单的说,心与小肠相表裡,小肠接受胃输送来之营养,再次精细加工,故其功能与造血有关,间接能影响到心的健康;肝与胆是一对,功能互相牵连,肝气之病皆发於胆,肝胆经不调,会头痛、结石,肝毒淤积若再加上肺金收敛太过,发於皮肤则為过敏性湿疹;脾与胃是一对,如果消化系统不佳,脾也有责任;肺与大肠相表裡,如果肺气不足,大肠无力蠕动,便会有排泄困难或无便意的苦恼,雷久南博士在一篇文章中也提过,有一年休士顿空气污染很严重,很多人都有腹泻的毛病,就是这样来的;肾与膀胱是一对,肾在中医理论上不光是两个半月形的排水器官,而是所有的荷尔蒙、内分泌、髓液、脑浆、生殖系统及其功能,所影响的范围有生殖力、骨头、头髮、牙齿、听觉、技巧等等,膀胱主水液的新陈代谢,西药吃太多、抗生素滥用,伤了五臟六腑,最辛苦的是膀胱的薄膜,当其渗透功能失调,则有糖尿、白浊或尿液短少等现象,更甚者為水胀尿毒,此时赶紧要治膀胱、治肾,通利三焦,使其气化和顺然后可出。

由於中医独到而完全的诊断理论,所以不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会胃溃疡割胃、胆结石割胆、扁桃腺肥大就拿掉扁桃腺、子宫长瘤、拿掉子宫、经血不止也拿掉子宫……,中医把人体看成一棵大树,枝叶有毛病就从根部去医,去邪扶正,让它气血和顺,恢復生机,而不是把有病变的枝叶砍掉。中医不能以一般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它是对人因症来下药的,同样一种病,因个人体质不同,病的起源不同,受邪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配方,同样的药医治某人有效,换一个患有同样病症的人却不一定奏效。

因此,配方学也不是把所有方子倒背如流即可下药,想研究中药、中医理论的人,不能把现代研究科学医学,支解琐碎,微末毕现的那一套一成不变的拿来用。一个好的中医师,不但要熟知望、闻(问)、切三诊术,还要深明生化之理,不执著於形器组织的假象,不死背成方或倡言神方祖传,要善用其心,因人因症下药,才能达到确实的疗效。

以上所述皆為粗浅的中医概念,至於立时佈气、切脉调尺、断虚实、别阴阳……,涵盖太广,属於专业范围,不适在此细说,有心者自行去钻研吧。

上一篇:迈开健康的腳步[ 06-10 ]
下一篇:运动喝可乐易致脱水[ 06-15 ]
热点图文
近期更新
寺内图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