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恩寺>> 国恩寺>> 佛事动态>> 佛教新闻>>正文内容

第四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第一场主题学术报告举行(图文)

2014年11月09日
点击数:    【字体: 】  
 
第四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第一场主题学术报告举行 第四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第一场主题学术报告举行 楼宇烈

楼宇烈教授作学术报告

孙昌武

孙昌武教授作学术报告

明海大和尚

明海大和尚开示

黄夏年

黄夏年主持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2014年11月8日上午,“第四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道安暨河北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衡水冀州隆重开幕。开幕式后,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南开大学孙昌武教授等著名学者作主题学术报告。第一场主题学术报告由黄夏年主持。
  
  孙昌武教授阐述了历史上与河北佛教发展相关的地缘条件,中国第一个汉人僧团就是在河北,佛教的中国化是从河北开始的。
  
  孙昌武教授提出,考察历史上与河北佛教发展相关的地缘条件,有三点值得特别予以注意:第一点,就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说,无论是自西域东传,还是自南海北传,河北都处在仅次于今东北地区的末端。第二点,历史上的河北是中国北部北方民族南下、活跃的重要地区之一。第三点,中国国土广大,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发展条件、环境、基础差异巨大。近、现代科学的历史研究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力破大一统的王朝史观,把视野扩展到不同地域、各个民族、广泛社会阶层与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有可能更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全貌。其中开拓和推进了两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的发展:民族史和宗教史。而民族史和宗教史的研究又都与地缘有重大而密切的关系。从而研究河北佛教史,注重民族、地域特点就十分重要。这也提供一个开拓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可行的角度与途径。
  
  楼宇烈教授所做的报告深入人心,就佛教界的一些误区展开解说,使大家更加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历程,更加明白了修行要学以致用,从而修正了一些认识的误区,可谓正本清源,意义重大。
  
  楼宇烈教授讲到,佛教并没有被儒化和道化,与其说佛教中国化,不如说佛教本土化更贴切,佛教传入中国,适合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在唱诵上,也从古梵呗受到中国雅乐的影响,佛教在外在形式上本土化,内在内容也本土化。佛教是自力解脱的宗教,人悟了就是佛。把自力解脱提在佛教的核心,把实践性重视起来,生活禅的倡导,就是重新发展中国佛教的特点。佛教到了中国非常重视他的实践性,大乘佛教核心价值理念是救度众生,将佛法落实到生活中间,与生活紧密结合,面对生活,时时禅,处处禅。要学以致用,学佛如果不用,不是究竟的佛法,而是相似的佛法。
  
  明海大和尚慈悲,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净慧长老提出的生活禅理念,学习、思考、消化生活禅。明海大和尚说,禅不只在塔尖,也在塔身和塔底,对于初接触禅的人来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会难以锲入,禅要向做人、向人格的形成开放。
  
  明海大和尚还对禅修可能会出现的偏差和弊端给予了慈悲开示,禅修如果是闭塞的,没有成为优化自身素质的软实力,禅与生活的隔阂、人格的异化、追求神秘的体验,这些都是禅修的误区。禅,要面对生活的问题,很内心的焦虑,否则内心的一些不良状态,就会向“石头压草”一样,将来还会翻上来。这样不是禅修的正解。
  
  最后明海大和尚提出四点问题:1、问责,2、思过,3、念恩,四、念死。这四个问题可以触及内容所有的状态。禅,就是观察修,是静虑,每个人都可以锲入禅的境界。观察这四个问题,引导禅修者超越两端,明了中观。能超越善恶,却能够辨别善恶的,就是良知,也就是佛性。
  
  楼宇烈教授现场回答中国佛教网记者提问,楼教授倡导人们应重新思考,恢复那种天地的敬畏、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学习因缘观,建立诚信的品格和良好的民风。
  
  参加禅文化论坛的学者、法师、居士,都认真聆听报告,收获颇丰。禅宗论坛是一场心灵的盛宴,是对思想的洗礼,在交互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启心灵的智慧与光明。
热点图文
近期更新
寺内图览